第五堂:我们今天怎样做家长?直击家庭教育盲区


来源:兰州求是家教中心 日期:2019-5-25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纪录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片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家明(均为化名),15岁,沉迷网络,不愿上学,黑白颠倒。父母对他期望很高,但他却一心想要自由。


当教育机构的人来接家明时,他情绪激动,嚷嚷着不愿受“控制”。


家明说,“他们明明说的是我自己可以干嘛就干嘛,他们从来就没给我机会干嘛,我就很恨他们,他们说话就像逗小孩子一样。”


张钊,17岁,高三学生,辍学四个月。学习压力大,早恋。


在跟父母发生冲突的过程里,他多次想要自杀,想要跳楼。“我说我学习有压力的时候,我妈就说学校几千个人,别人怎么都没事。每次我想跳楼,我爸就说,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张钊父亲则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看法:我不相信,我感觉他没这个胆,他是试探性地攻击你,他找到我俩的弱点了:你怕什么我就说什么。

泽清,14岁,初二学生,辍学2个月。家庭背景优越,被赋予过高期望,自卑,暴力。


面对母亲的关心,泽清却说成“贱”。在失控时,他曾拽着母亲的头发,拼命地打,用指甲抓,甚至拿起刀…


“我妈在我身上的时间比较少,要么说她很累,要么就说她工作很忙,我妈的脾气比较暴躁,创造一些家暴的行为啊,不管是什么事情,讲到最后,一定说她自己是对的。”


教育机构建议泽清父亲也去上几堂课的时候,起初他是拒绝的。他说这个家庭要改变,他不需要改变,至少不需要改变太多。


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这些家长都很爱孩子,但他们执意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爱的能力没有提升,爱的方式也没有改变,这满满的爱就造成了满满的伤害。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今天,家长到底怎样爱孩子,才能真正给孩子心灵以温暖、力量、向上的动力呢?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

作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杨东平


输在了起跑线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家训、家教经验,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之所为,非常典型地严重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具体表现包括:

认为在考试分数面前可以牺牲健康。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中小学生的日均睡眠时间比国家规定的少了1小时24分,在全球范围内垫底。已经有科学研究证明,睡眠不足是导致儿童肥胖的最直接原因,因为儿童的生长激素主要在深夜的睡眠时间分泌。日睡眠不足9个小时的小学生,发生肥胖的概率是对照组孩子的四倍。

做人教育欠缺,削弱了诚实、正直的人格养成。中国传统的君子之教,培养人知书达礼、温文尔雅的教育空间被挤压。

许多孩子没有获得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一些15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止步于十岁、八岁的状态,离开一直依赖的父母就寸步难行,没有自己做基本判断和基本选择的能力。

忽视孩子的精神成长。许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提供各种课外培训班,认为学习好就完成任务了,却没有帮他构建一个充实的内心世界,没有给他一个精神健康成长的方向。

我们与日本儿童作比较就会看到差距。日本的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教育,秋冬季节都要求穿短衣短裤。还有幼儿园要求家长准备不同尺寸的包和很多套衣服,以备小孩在不同的场合背不同的包去远足,以及为不同场合的表演换不同的衣服。三年以后日本小孩上小学时的自理没问题,而中国城市中不少七八岁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

日本的幼儿园不怎么进行知识教育以及所谓的综艺教育,而是通过过这个节过那个节,让每个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学会微笑、学会向别人说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等,这就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人格养成教育的失落

今天的家庭教育究竟失落了什么?

首先,是人格养成这个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功利化思想面前逐渐淡出了。

尽管学历和名校有时被看得特别重要,但关键时刻的选择还是把好的人品作为首要指标。家庭教育最根本的事培养一个好人。

其次,性格决定命运。社会各行各业能够有所成就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靠自身有限的知识,以及高学历之类,而是靠他的综合素质或称人格特征,即勇气、意志力、坚持、兴趣爱好等。

再次,情商大于智商。20世纪初,美国还持续跟踪条查过10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学生,50年后其中被社会认可的七八十个成功人士,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比较好的综合素质,是他们情商中妥善的为人处世、广泛的兴趣爱好、幽默的性格等因素,共同支撑起各自达到成功的高度。

第四,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人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评价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要看青少年时,第一,能否与书为友,养成阅读习惯;如能与书为友就不容易学坏;第二,能否在高中阶段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如果能够,就奠定了他自我发展和找到自我的基础。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家庭文化的传递性非常深刻。其中父亲的榜样对男孩的影响特别重要,会塑造男孩今后人生中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此外,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以及对异性的基本判断能力也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总之,孩子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主要靠家庭教育。

家长仍然有许多选择

家长能够改变的是自己,包括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首先是要淡化分数竞争,不要迎合现在流行的应试教育的平角,尤其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考多少分真的没那么重要。安徽省休宁县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状元县,历史上出过19名状元,现在大力打造状元文化,却没有几个人知道那19名状元的名字。

提到起跑线上的竞争,中国孩子的起跑线已经从高考提前到了幼升小,不仅幼儿园都留家庭作业了,而且幼升小的考题还有一定的难度。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秒秒竞争只对刘翔重要。今天的儿童有很多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是“累死”在起跑线上的。

关于亚裔学生的教育奇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面试专家,面试过许多到美国考试的中国学生。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中国家庭创造的教育奇迹,都要耐心地等待后续篇章的展示。言外之意是拭目以待这种成功能持续多久。在美国16到24岁的亚裔女性中,华人的自杀率最高,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亚裔本科学生自杀率是全美大学平均自杀率的三倍。究其根源,是在一种高压模式下和应试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人格,缺少如何为自己负责,如何选择、判断和处理各种问题,如何自我控制和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的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又不愿求救心理医生,因而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相当高。这种分析相当深刻。

确立平民教育价值取向

人生的圆满比某个时段的出彩更为重要。遗憾的是,今天人们每每把教育和幸福连在一起时,却将教育演绎在追求功利、上名校、满足家长虚荣心之类的肤浅层次。对于教育如何增进人的幸福,周国平有过一个简单的定义,即八小时内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且能够干好的事,八小时外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就是全面幸福的人生。

这话实际是涉及了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让孩子的内心有声音,要有自己喜欢的事;二是要让孩子能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往、合作与沟通,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人。

家长的成功观、价值观需要转变。对于儿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当天写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当代家庭教育启蒙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的家长需要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进入到一个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今天就是以平常心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不要只求出人头地,而要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责任。

与此同时,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网络化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更有可能超越以往一次性学历教育对人的影响。我们已经有网络公开课程,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一个人只要愿意学习,完全可以在终身学习的视野下规划自己,通过利用社会化资源自主学习达到成功。

名人的家庭教育观

有一个尚未引起家长们关注的现象:大多名人之后都平平淡淡,没有表面的所谓“成功”;而且名人作为家长也不要求子女出人头地、成为名人。老舍对子女的要求很低,第一粗通文字,第二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第三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儿子舒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长,主要做一些文学研究和评论,退休后开始画画,所画的非常个性化的国画,经常提供给公益活动,他是个有丰富色彩的人。

傅雷是家庭教育中严父的典型,其“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名言令人耳熟能详,但是他对傅聪过于严厉的教育,差一点走向反面,傅雷晚年对此有很多反思。傅雷之子傅聪与今天的郎朗都是天才儿童,都是在家长的“严教”下长大的。其实,天才是不可复制的,不打他也能成为天才,否则打死也成不了天才。

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非常发人深省。孩子都是一颗没发芽的种子,最后长成什么,不完全是家长的意志决定的。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善待儿童的最好做法是顺应自然,家长的智慧应该在这里。

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健全的公民,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家庭的责任,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这是我最想对中国家长们说的。在大环境暂时改变不了的时候,面对“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的问题,家长们的选择至关重要。